客家论坛_客家人社区-走进客家了解客家!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449|回复: 0

[客家四角楼] 融合欧洲元素的新民楼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7-8 18:00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在五华县华城镇西林村有一座民居叫新民楼。它的外形与我们客家传统的圆形围屋有所不同,也不像我们客家地区很普遍的半月形围屋,而是方方正正、十分讲究对称的四角楼。整座房子在建筑形式上讲究科学,在设计思路上融入了一些欧洲元素,富有艺术特色。
  新民楼由华城卓氏十八祖仲和公全面建造,始建于1900年,历时10多年才建造完成。该楼房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,为4栋4横砖瓦土木两层建筑结构,共有310多个房间,20多个会客厅,大小天井20多个。同时,在整体建筑上,配备了4个高出平房两倍的"楼角"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房屋最外边的东西南北四个角落,因而,新民楼在建筑上是典型的"四角楼"。但是,由于先祖早年曾到过南洋,因而,在建筑上,在结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上,还注意融入了欧洲元素,尤其是正面主建筑,共有大小21个拱,远远望去,就如一道道彩虹挂在天边,气势恢宏而富有艺术特色。在主建筑前,还砌有4个面积各为15平方米左右的花园。在花园前,是一个长为约100米、宽为约10米的禾坪。由于在整体上配合得当,房屋气势恢宏,虽然历经百年,仍不褪色。
  这座房屋不但在设计上构思独特,而且在实用性方面非常高。在那个战乱年代,为了自卫,所以在设计上对房屋的周围都加了各种各样的碉堡、枪眼等。在屋中设有三口井,牲畜群饲可养二三百头猪以上,专门的粮仓可储藏300多人三至五年的粮食用度,所有这些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在战乱年代,在敌人封锁下如何自卫、如何安居乐业的。
  这座房屋在做工上也是极为讲究的。在一百年前要在农村建两层楼的民居,也不是件易事。这座房屋的二楼地面不是像现在用钢筋水泥结构,也不是像以前单纯地用木板铆合,而是创新性地用一根根粗木做横梁,木与木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,再用大石挤合,然后在表面浇以黄泥,并用红毛泥(即现在的水泥那种,以前少而贵)铺面,因而整体上与现在的水泥式的地面没什么太大差别,不认真看根本瞧不出来。
  新民楼已历经二个世纪的风雨洗礼,基本上保存完好,但由于几经沧桑变化,人为破坏损毁严重,在2004年冬在仲和公孙辈的同心协力下,共筹款20多万元,对房屋整体作了修葺,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。不过,遗憾的是,当年被破坏的在各厅堂书写的名家联语、牌匾等却无法恢复了。不过,不论时代如何变迁,新民楼作为客家民居的一部分,会永远留在客家先民的建筑史上,它创新性的设计已成为客家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