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论坛_客家人社区-走进客家了解客家!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4300|回复: 1

澳门嘉应同乡会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5-23 14:58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 澳门高地乌街,是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馆所处的街道,连同交叉而行的高士德街,可谓车水马龙,一派繁华景象。据说这两条街是澳门有名的商业街,地位有如香港的弥敦道。关于高地乌街的来由,据澳门嘉应同乡会的黄铨昌会长介绍,可能是为纪念葡萄牙的一名军官而命名的,经过音译后就成了这个名称。

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馆外景


澳门标志性景观——大三巴牌坊

       记者在澳门采访时发现,这里的路牌极有特色。所有路牌均为中、葡文标注,规格统一,由上下两排各四块约十五公分见方的瓷砖拼成。瓷砖采用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工艺烧制,白底蓝字,路牌边缘及中、葡文地名之间亦有蓝色花纹,显得典雅大方。

       高地乌街46号二字楼的外墙上,悬挂着澳门嘉应同乡会的醒目牌匾。这栋楼并不高大,门面也小,但已有50多年的历史。1992年,在首任会长郑鞏老先生的大力倡议和张鑫善先生的积极资助下,同乡会成员大家自发捐款,集资40多万元买下了会馆物业,同时又花了20多万元进行了装修。自会馆落成以来,小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,春节团拜,妇女节、儿童节都有别开生面的活动在这里举行。就在记者抵达澳门的当天,会馆里就举行了义务教乡亲包粽子的活动。

       走过窄窄的楼梯通道,来到位于二楼的会馆,进入其内,豁然开朗,约100平方米的会馆正墙顶梁上是一句醒目的横牍:发扬客家人精神。长长的书架上汇集着刊载客家乡情的书籍,满室的乡味乡音扑面而至。这里陈列着来自中央驻澳联络办,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,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,梅州市委、市政府、市政协各方历任领导首长的题词,其中澳门特首何厚铧先生的题词最为引人注目:情犹家国。

       在黄会长的介绍下,记者认识了正在会馆热情等候我们的几位乡亲。80岁的卢学锋老先生,老家大埔茶阳,1971年来澳门,是个印尼归侨。黄会长开玩笑地对我们说,他的年龄应该是18岁!因为我们一向都管他叫小卢。原来,他参加革命,上级领导都亲切地称他小卢,久而久之,就这样叫开了。此外,我们还见到了黎圆真副会长、卢世青副会长、青委会主任梁钢等,他们是同乡会的“少壮派”,也是搞会务的“骨干”。老家在平远的市政协委员,省侨联委员刘鹏举先生,则是同乡会的“财政大臣”。

       从与会员的亲切交谈中,记者了解到,十七年来,在历任会长的领导下,全体会员乡亲克服了重重困难,会馆从无到有,会员从创会最初的132人扩展到现在的500多人,如今嘉应同乡会的影响力已不局限于梅州籍客家乡亲,而是紧密团结居住在澳门的10万客家乡亲。

       在澳采访期间,记者所接触到的会员大都不是财力雄厚的大老板,也不是权位显赫的政府高官,而是一批非常热心和有善心的普通乡亲,他们宁可节衣缩食,也要省出钱来为家乡公益事业多作贡献,而作为团结梅州籍在澳乡亲的组织——澳门嘉应同乡会,十七年来更是以“交流乡情、联络乡谊、服务桑梓、办好福利”为宗旨,在敦睦乡谊、造福桑梓等方面贡献良多。据介绍,从1998年开始,澳门嘉应同乡会先后在梅州捐建了五所希望学校,扶持了300多名山区小学生。2004年更主动参与共青团梅州市委主办的“帮助贫困生上大学”计划,五年来,捐款数百万元资助 梅州家乡贫困学子上大学。至2008年初,同乡会共为家乡各项事业捐款近500万元。

澳门嘉应同乡会理事长张运善(中)和受助贫困大学生在一起



1996年澳门嘉应同乡会捐建的嘉应中学科教大楼

       澳门嘉应同乡会首席会长黄铨昌是一位热心的和善长者,在澳门梅州籍乡亲眼中颇有声望。在澳采访的三、四天时间,他总是不辞辛劳,既当向导又当司机,对我们的起居饮食,也安排得十分周到。在接受采访时,黄会长感叹地说:“我曾经侨居异国多年,后来才来到澳门谋生,同乡会里像我一样的归侨为数不少,我们当年寄人篱下,受人欺凌;如今,自改革开放以来,祖国国力日盛,身为中国人,我们甚感自豪与骄傲!”笔者相信,这不仅是一位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所发出的肺腑之言,更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。因为他们的心永远和祖国母亲连在一起,无论他们走到哪里生根开花结果,他们的根都深深扎在故土……
来源:梅州网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10-20 11:50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顶而不懈,遇到好贴决不能放过












南京环保网  南京视窗网   http://hb.nanjings.com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